5月16日,全省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視頻培訓會召開。赤壁市作為全省三個縣(市、區)代表之一,在咸寧分會場作經驗交流。
近年來,赤壁市以數智化改革為引擎,聚焦病理學科建設薄弱、技術人員緊缺、硬件設施落后、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大力運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手段,全面推進病理服務體系數智化改造,推動基層病理服務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發展。
A 筑牢數智病理“硬支撐”
18分鐘,病理報告就從赤壁市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送達赤壁市婦幼保健院醫生手中。而以往,醫生需要等待三至五天才能取得病理報告,患者則可能要經歷二次麻醉、手術的痛苦,以及因治療滯后帶來不可估計的健康風險。
“這就是1+2+N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的效率,醫生能夠在手術過程中迅速獲得病理報告,及時做出治療決策,減少患者痛苦,提高醫療效率。”赤壁市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負責人介紹。
去年3月底,我省明確42家醫療機構開展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擴面試點,赤壁市人民醫院位列其中。赤壁市委、市政府專題研究部署,組建工作專班,制定總體方案,著力構建全市“1+2+N”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
“1”是以赤壁市人民醫院為龍頭,高標準建設市級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B級標準);“2”是推動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按C級標準建設病理科;“N”則覆蓋24家基層醫療機構,織密病理服務網絡。累計投入近2300萬元,完成人民醫院1744㎡平戰結合樓改造,新建標準化PCR實驗室及分子病理檢測專區;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分別完成400㎡、300㎡標準化裝修,實現病理功能區域的全面整合與升級。
在夯實病理切片掃描儀、數字病理管理系統等數字化設備的同時,聚焦腫瘤精準診斷前沿需求,引入免疫熒光原位雜交(FISH)顯微鏡、熒光定量PCR儀等分子病理核心設備。依托這些硬件支撐,建成全流程數智化病理管理平臺,打破數據壁壘,實現24家醫療機構病理標本“即收即掃即傳”,標本處理效率提升60%。截至今年4月,已累計接收基層標本1005例,2天內診斷完成率達100%,開展遠程會診79例;同步建成赤壁市病理資源庫,數字化上傳2024年以來全部切片(1.35萬例、4.87萬張)。
B 激活資源整合“新動能”
“我們可以利用AI輔助進行宮頸癌篩查。以前一個醫生一年看五千到七千例標本已經是極限,如今可以看三四萬例。”這位負責人介紹,AI輔助宮頸癌篩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準確率和處理速度都遠超人工。
據介紹,“因成熟的、有經驗的病理醫生培養周期長,對醫生個人素質要求非常高等原因,造成病理醫生普遍缺乏。數智化利用AI和遠程會診,可以解決人才短缺問題。”中心整合赤壁市病理醫務人員、設備、技術等資源,通過信息化手段統籌安排,實現病理醫務人員多點執業。
整合全市8名病理醫師納入赤壁市診斷中心,推行“集中管理+多點執業”模式,通過統一頒發聘書、系統培訓、排班會診,優化人才配置。針對不同醫療機構特點,分類施策,對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基礎較好的機構,實施“基層預處理+中心診斷”,由基層完成標本切片及電子圖像掃描,中心負責精準診斷;對20家無處理能力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取“標本轉運+全流程托管”,專人閉環轉運,中心“一站式”完成處理、切片、診斷,并線上回傳報告,真正實現“基層采樣、中心診斷、患者零跑腿”。針對分子病理檢測專業壁壘高的難點,采取“外引內培”雙輪驅動,每月邀請省級專家線上指導FISH、PCR檢測判讀及質量控制,同時選派病理骨干赴上級醫院專修分子病理技術,實現本地團隊獨立完成從樣本處理、探針雜交到結果分析的全流程操作。目前,已建立12項分子病理標準化操作流程(SOP),檢測報告準確率達98%,達到三級醫院同等水平。
C 彰顯數智病理“大成效”
李女士因身體不適來到赤壁市人民醫院就診,病理標本經赤壁市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初步診斷為“葡萄胎”。出于謹慎考量和患者需求,病理診斷中心第一時間將李女士的病理切片掃描成數字切片,通過省級統籌的病理遠程服務平臺,傳到省婦幼保健院,請求病理會診。
經省婦幼保健院專家會診,李女士最終被確診為“葡萄胎”,并得到及時的干預和有效的治療,減少了李女士前往上級醫院確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從“真金白銀”的費用節省,到“分秒必爭”的診斷提速,再到“精準無誤”的治療升級,每一項改變都在重塑基層就醫體驗。
會診成本顯著下降,以往患者赴武漢會診單次費用約2200元,現在通過省病理遠程平臺線上會診僅230元/次,2025年以來已為79例患者節約費用超15萬元。
報告時效顯著加快,常規病理報告從平均四天縮短至1.5天,胃鏡標本實現“上午送檢、下午出報告”。
診斷質量顯著提高,2025年開展的FISH、PCR檢測填補了基層分子病理空白。以乳腺癌患者為例,通過FISH檢測,明確HER-2基因擴增狀態,精準匹配靶向治療,相關病例平均治療有效率提升30%,避免無效治療費用超80萬元。
同時,依托病理資源庫和分子病理數據,篩查出本地肺癌、消化道腫瘤等高發疾病譜,為早篩早治提供科學依據,推動醫療服務從“治病”向“防病”轉型。同時,以分子病理技術為突破口,有力促進分級診療落實落地。2025年以來,約1000例患者選擇在基層治療,減少向上轉診600余人次,預計節約醫保基金超120萬元。實現區域內病理診斷同質化率達98%,確保基層群眾享受到與市級醫院同等水平的病理診斷服務。
(記者 盛勇)